093期上市 | 中国式未来社区的批判性观察
2019年,浙江省发改委提出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并在全省推广,使“未来社区”成为继“特色小镇”后又一热点。到2022年初,浙江省发布了全域未来社区建设的号召。同时,前期试点创建的项目也陆续进入验收阶段。
“未来社区”并非一个学术概念,而是一个典型的政治概念、官方战略。其中,“未来”作为一个修饰词,几乎被等同于“美好”,“社区”一词也延续了传统共同体消解之下的怀旧烙印。当这一概念逐渐成为地产开发、技术至上、治理强化等层面的一种话术,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究竟该如何探讨未来的社区与城市?未来会是何种图景?
第93期杂志《未来社区》将从时间、空间、自然、技术、组织这五个维度展开,对中国式未来社区进行批判性观察和讨论。试图解答:目前的社区存在什么深层问题(非表面现象)?什么样的社区(根本性标准)是属于未来的?我们又能用什么方法使未来的社区变得更好?本期内容在规划、建筑学科的基础上,也引入更多来自人类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领域的见解,以拓宽对这一概念的认知。
时间
(向右滑动翻看)
2008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发现,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确立、强化和被证明的这种“未来”与“当下”的关系,并不一定成立。一种更加通俗的表述就是,过去是“明天一定比今天好,所以今天需要努力”,而现在是“明天不 一定比今天更好,甚至是肉眼可见的更糟”,那么今天,人们为什么还要隐忍、奋斗和努力?
——《城市“未来”中的时间宰制与矛盾》
空间
(向右滑动翻看)
面对社区,人类学家所展开的观察则是规划师、建筑师所匮乏的。他们不企图以某种上帝视角为所有人制定标准,而是深入人群,在长期的田野调查中探寻个体所在的社会网络,在大的群体中不断寻找差异性,并反向思考:人群本身的形成机制是怎样的?他们和所在社区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孪生关系?
——《穷觅理想之居:商品房小区与中产阶层的身份焦虑》
公共交通引导型开发(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在全球流行,在中国更是被奉为“先进”的代表。凡是TOD,就意味着未来。反之亦然。但事实是,TOD本身并不构成目的,而是一种审视城市问题的方法。
——《一种丰富意义的收缩:日本TOD形塑城市未来的启示》
组织
(向右滑动翻看)
“人类应当如何共同生活?”或者说“人类是否还可以生活在共同之中?”这样的问题重新涌现,且不带有任何理所应当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师们有理由重新找到上世纪曾有过的激进想象力,为城市的形态以及生活方式的可能性做出描述性和规范性的表达。
——《激进想象:去物质化的建成环境,流动的社群组合与自由的个体迁徙》
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设计师设计房子,房子塑造居住者的生活,而普通人的生活需求又反过来影响住宅设计。从工人新村到商品房,再到“房住不炒”,在城市发展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中,房屋的居住价值成为其中的轴心。
——《居住的轴心》
资本
(向右滑动翻看)
如果说拥抱资本、与消费文化合谋、物化社会不平等的后理想建筑不是我们的唯一选择,住区设计与建筑意识形态批判的问题或值得我们再探讨。
——《从廉价劳工到廉价居住》
技术
(向右滑动翻看)
当我们意识到这个契约有问题的时候,很多后果已经难以消除。城市到底是为谁而建?为人,还是为汽车,抑或是为当下最先进的技术?
——《使用新的技术意味着签订影响未来的社会契约》
信息化技术加速的背景下,政府与企业热衷于打造各种智能城市/社区。但是空间和社会关系是否因此变得更加顺畅,空间和场所是否变得可感知,人居环境是否优化,这些方向往往因巨量的行政和资本投入而被忽视。
——《社区数据如何让城市走向“科学”》
自然
(向右滑动翻看)
我们当下面临的与“双碳”相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从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转换成人与其他地球要素平等共生的观念。而今天我们在各种效果图上看到的,在建筑上置入大量植物的做法,确实提供了一种看起来很自然的视觉形象,但它依旧是没有脱离人类中心主义的出发点,更多只是一种产品营销的方式。
——《“场所化”的力量:社区以及建筑学的未来》
在社区层面,当受到外部冲击时,“韧性”概念,关注如何为内部居民提供充足的支持,如何减缓冲击对内部的影响。作为设计师,可以从景观、公共空间营造、流线设计等方面介入,进行创新。同时,空间创新背后的权责问题、治理瓶颈、维护成本等,则是全社会需要共同探索和回答的议题。
——《危机下,城市社区的韧性未来》
Ideal Community
In Different Eyes
每个人眼中的理想社区都有不同的模样。我们采访了几位来自不同职业、成长背景的普通人,听听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如何影响他们对理想社区的想象。
(向右滑动翻看)
Letter From the World
请查收三封来信,听听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如何思考未来的社区,以及他们各自面临着怎样的挑战。
(向右滑动翻看)
本文为部分内容试读。全文见《城市中国》93期《未来社区:中国式未来社区的批判性观察》
内容合作联络 cgcuiguo@urbanchina.com.cn
其他对文章的意见和建议,或新奇有趣的话题问题,都欢迎您微信留言或邮件联络我们。
email:00urbanchina@vip.163.com
微博/ 豆瓣:城市中国
App:App Store搜索 城市中国
官网:www.urbanchina.com.cn
长按二维码
下载APP
或点击
阅读原文
购买